2020年工作总结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12-30浏览次数:

2020年工作总结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校在不平凡的疫情之年,团结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坚持稳中求进、内涵发展,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创办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全国领先开放大学目标,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圆满完成各项工作,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必须内容,严格落实“一学一报”制度。认真制定学习方案,全年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1次,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的十九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民法典》及省委市委重要文件、会议精神等内容。举办处级以上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暨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读书班,编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资料手册,并为全校党员配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学习资料。制定宣讲活动方案,以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队为主力,邀请省、市宣讲团专家来校宣讲,通过专题辅导报告进行集中宣讲,通过党校、团校、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宣讲,宣讲覆盖面达到100%

继续做好“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智慧团建”平台推广使用工作。全年组织开展“青年大学习”23次,平均参学率53.39%,在市属高校排名稳居第一;大力推进“智慧团建”平台,完成学社衔接转接率100%,升学接收率100%;“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积分和活跃度居同类单位前列。

(二)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今年以来召开党委会23次,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议题56个,研究“三重一大”等问题34个,召开校长办公会20次,学校工作运行高效有序。不断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党委会和办公会在研究重点工作和有关问题之前,坚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委班子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1次,班子成员到基层调研30多次。

(三)完成市委第八轮政治巡察整改工作

党委切实承担起巡察整改的主体责任,成立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班,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紧扣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求,自查了4个方面38个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全校教职工高度自觉、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巡察组工作,对巡察组反馈信息,做到立行立改。48个主要问题全面完成整改45个,基本完成整改3个。

四)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制定学校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清单和任务分解表,及时调整学校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履行直接责任,党委其他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全年党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9,完成意识形态风险点研判报告10篇,处置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问题2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3次。各学院、各部门每月按时报送风险点排查报表,研判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分析研判学院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问题中的苗头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确保课堂主阵地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六个纳入”,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制定学校《舆情监测与处置实施办法》,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热点、盲点和风险点的预警效率。实时跟踪网络舆情动态,全年完成舆情动态简报108篇,月报10篇,发现、研判154条舆情信息,线上线下联动,处置及时,舆情管理科学可控。全媒体全力报道,校内媒体发布宣传稿件723篇,主流媒体对我校开展正面宣传报道200余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年度组织工作要点和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深化“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组织设置,根据支部运行、人员变动等情况,2次对部分党支部进行改选和人员分工调整,做到组织设置规范化。制定并印发《关于征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优秀案例的通知》,发动全校党支部申报支部规范化建设优秀案例,争创示范党支部,共征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优秀案例521项,择优向上级组织部门报送5项。各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公开承诺、创建‘三育人’示范岗”活动,激励全校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加快推进第二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已完成并提交中期建设报告,组织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干部到武汉大学、武汉商学院学习调研样板党支部建设经验;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开展电大学生网上党支部试点,探索党支部建设新模式。深化全市教育党建“1+3”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教育党建工作室建设,各学院均建成教育党建工作室。组织拍摄《党建引领聚合力 担当作为谱新篇》党建电视片1部,《行走的党课》获全省第十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优秀奖。认真落实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院(系)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包干负责一个基层党支部制度,制定了结对帮扶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推进,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建强党务工作者队伍。聚焦“选、育、用”关键环节,按照不低于师生总人数1%的标准配齐专职党务工作队伍,按照师生比1:200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每个院()配备了1名专职副书记和1名专职组织员。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双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通过培训、管理、考核促进“双带头人”党务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双提升。暑期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对全校党组织书记、委员和组织员进行培训,着力提高党性修养和党务工作能力。三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按计划做好2020年党员发展工作,上半年发展党员111名,下半年拟发展党员107名,其中青年教师5名,少数民族学生10名。组织举办2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和1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共培训入党积极分子848人、发展对象229人、预备党员123人。

(六)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2.深化“五个思政”建设

1)认真组织开展战“疫”专题教育。学工处联合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在20182019级学生返校开学后第一时间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共组织16场讲座,听课学生达11000余人次,教育效果显著;组织各学院开展“同心战疫 春回武软”主题班会和第九届“我们的旗帜‘疫’路同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月活动,切实让学生接受“沉浸式”的精神洗礼,上好“人生成长大课”。校团委在全校团支部中开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等主题团日活动10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制定《开展“中国战疫 青春担当”专项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将“疫”“课”融合,罗珺教师的“战疫思政”网络在线课堂受到主流媒体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

2)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制定关于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强国志 青春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1周年华诞朗诵和“青春告白祖国”百生讲坛等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组织师生观看“同上一堂思政课—战‘疫’青年说”宣讲视频并组织师生讨论交流。组织全校党员学习“四史”、开展“红色足迹 不忘来时的路”主题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加强战“疫”先进典型宣传教育。进一步贯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抗疫工作和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宣传师生抗疫典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师生爱国爱校情怀。组织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高泽金为全校党员和发展对象讲党课,各党支部组织学校抗疫先进个人为党员讲党课,加强典型宣传;开展“校园十佳青年”“防疫十大好青年”评选活动,并组织学习宣传,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机械工程学院马智顺投身雷神山医院建设,获评武汉市优秀团员;计算机学院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投身雷神山网络系统搭建的李澳获评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净化舱助力疫情防控的陈澳获评“湖北省自强大学生标兵”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4)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以“武软青年”为阵地,创新网络育人,策划国庆朗诵献礼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校园精品视频,丰富校园文化,完成《强国梦,青春颂》、《我与雷神山的抗疫故事》等具有影响力的视频24个;组织开展第十四届“齐心协力共抗疫,社团魅力汇梦想”社团文化节;开展以“梦想”、“抗疫”、“社团”为主题的全校大学生风采微视频大赛;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视频大赛;学生团队以“青年大学习”形式挖掘、推介家乡的红色资源,学习“四史”,深受学生好评。

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发布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育人和育才统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统一,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七)落实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企业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严格落实“双报到”,全校49个在职教职工党支部和685名在职党员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到社区对接报到。明确了1名联络员、5个牵头负责人,确定了包保小区具体任务,共同研究制定共建项目清单,充分利用专业、人员、资源优势与社区开展党建联建,组建下沉突击队和服务队,共建项目清单、轮值、讲党课及相关工作任务全部按要求完成。各级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调动资源,为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联合汉口校区各总支、支部为硚口区汉中街长寿社区举办“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党总支为社区居民普及烘焙知识和技能。严格落实党员下沉居住地社区工作,在职党员做到“应下尽下”,并纳入“武汉微邻里”平台进行管理。按照湖北省委组织部《关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非公有制企业开展 “携手共建、助力重振” 活动方案的通知》(鄂组办〔2020〕5号)精神和要求,电子工程学院与格力电器武汉分公司开展校企共建,各项工作按照共建方案积极推进。

(八)持之以恒加强纪律建设

1.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

一是经常开展《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中共武汉市纪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学习。聚焦典型案例、执纪监督情况等,制发《警示教育通报》2期。

二是加强校纪委网站建设。实时在校园网廉政视窗相关专栏上发布廉政教育学习资料,全年共发布快讯10篇、转载学习文章、警示教育通报、制度法规27篇。

三是组织开展廉政教育活动。今年9月,结合学校“十进十建”活动方案,组织开展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宣教月活动期间做深做实“学”“讲”“考”,开展“四个一”活动,其中校党委书记马蜂给全校科级以上干部讲授了题为《一身正气育人 两袖清风为官》的廉政党课,全校11个学院总支书记在学院讲授一次廉政党课,校纪委组织全校898名在岗党员干部参加“楚韵·清风”党纪法规知识测试活动。此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和廉洁文化建设宣传活动,其中组织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没有拉响的“警报”——武汉市民防办公室系列腐败案件警示录》、《权利之刃 滥用成殇》、向上级纪委报送2个“廉风润荆楚”微视频作品、在校内开展廉洁文化作品征集与展播活动。

2.完善纪律监督检查机制

对学校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以及招投标、校企合作、人才招聘、职称评定、国家奖学金及助学金评定、招生工作等进行监督。全年共参与学校政府采购项目代理机构抽签监督39次;参与2020党员发展预审会、全程参与2020年公招监督工作;对6名拟提拔干部、8名试用期满处级干部、24名试用期满科级干部、3名评优表彰、3名岗位申报事项出具廉政情况说明。

3.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加大查办问题线索和执纪审查力度。不断规范问题线索处置,切实做到底数清、不遗漏、不拖延、不积压问题线索。全年共查办问题线索11个,其中立案审查调查5人次、纪律处分4人(其中党内严重警告2人、党内警告2人),建议组织人事部门给予行政处分1人;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监督执纪,诫勉谈话6人次,批评教育17人次,提醒谈话8人次。持续释放违者必究、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形成有力震慑。

(九)扶贫工作


二、全力“战疫”,展现武软担当

全力打好“武汉战疫”

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政治责任,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抗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9个专班,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共出95期工作简报。开设网络课程370门,网上教学活动精彩纷呈。平安有序完成老生返校、新生入学等工作。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组织400多名干部职工下沉230个社区,为下沉人员发送慰问信,分送防控物资7次,带领班子成员慰问抗疫干部职工100多人次。高泽金被评为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董明被评为武汉市“一城好人”。组织近300名教职工,3天内腾出2000间宿舍,建成武软康复驿站,运行37天,接纳854名康复隔离人员。我带领工作专班110人竭力为康复人员提供优质管理服务,受到各方广泛好评。用心做好疫情期间逝者善后服务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抗疫先进典型,被市级以上媒体报道157次。


(一)严格落实上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打赢武汉战“疫”

1.全力完成上级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和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科学部署、统筹推进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疫情期间师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全力保障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

2.精心组织干部职工下沉社区参加疫情防控。积极响应上级党组织号召,将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加疫情防控作为疫情期间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按照“应下尽下”要求,组织全校在汉干部职工365人下沉230个社区,组织做好疫情期间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下沉人员管理服务督察以及典型宣传等工作。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干部职工,党委发送《致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教职工的慰问信》,为下沉人员发放防控物资7次,党委领导到38个社区慰问抗疫干部职工100多人次,认真做好下沉社区干部职工的考勤、综合评鉴、补贴发放等工作。

3.用心用情做好学校康复驿站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学校组织在汉教职工近300人,3天内腾出62000间寝室,并完善生活设施、配齐生活物资。学校工作专班100多人用心用情服务,竭尽全力为康复人员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武软康复驿站运行37天,分批接纳了854名康复隔离人员,受到上级领导、康复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4.扎实开展新冠疫情期间逝者善后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省市文件、会议精神和市防控指挥部要求,研究制定学校工作方案,按照“一个逝者家庭一个服务工作组”的原则,抽调政治过硬、熟悉群众工作的处级干部组成6个服务工作组,每个校领导包保一个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服务工作组讲求工作方法,耐心细致服务,保证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逝者善后服务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

5.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根据省、市、区做好高校复学复课工作的要求,按照“分时分段、分院分批”合理进行安排,平安有序完成毕业生返校、其他年级学生返校、新生入学等工作。切实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坚持对校园实施封控管理,加强学校网络、消防、基建、交通、饮食卫生等安全管理。落实学校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与各部门签订平安建设责任书并严格执行。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推进在线教学,开设课程370,切实做到“停课不停学”。21日发布《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9月上旬发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0-2021第一学期教学指导意见”,指导各学院结合秋季学期教学安排,从教学平台和资源、教师线上教学培训、教学组织、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等方面制定教学工作预案,确保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有序,复学后教学秩序稳定。有序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各类考试工作,全年共安排5506名学生参加英语四、六级和单招、扩招等考试。

6.充分发挥干部职工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的作用。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下沉社区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拟定《关于做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考察识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对下沉干部职工严格管理,用心服务,加强督查,注重正面激励与典型宣传,把干部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的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级晋升、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市级以上媒体报道我校下沉社区典型事迹10多次,被社区评为“好”等次的人数占学校下沉干部职工总人数的70%以上。艺术与传媒学院抗疫事迹被市委组织部编入抗疫专集《堡垒》,高泽金被评为湖北省抗疫先进个人,董明被评为武汉市“一城好人”,佘有缘获得洪山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湖北省青年联合会、湖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等组织和机构的感谢信、荣誉证书。组织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先进个人评选,组织评选学校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85人,防汛救灾先进个人6人。


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一)以“双高”精神为指引,形成专业群建设、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等4个市级重点、汽车检测与维修等8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我校获评“中国高职院校智能机器人专业群国际影响力50强”;邀请华中数控等19位行业、企业专家,就20205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级论证,学校党委会专题研究2020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情况;结合产业发展、立足学院实际、瞄准“双高”标准,组织9位学院院长说专业群建设、46位教研室主任说专业建设;组织开展“十四五”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二)实现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加大对传统专业调整与改造的力度,增强品牌特色骨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子项目11项,其中校企联合技术开发项目4项,组织召开2次现代学徒制工作推进会,举办1次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交流论坛,编撰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成果1套(制度汇编、教改成果汇编、教学标准汇编);完善教材选用管理,拟定学校《教材选用实施细则》,5部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积极组织3部教材申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完成5类“武软金课”标准制定与认定,开展99门校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交流展示,推进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升级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公开慕课。

(三)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完善“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

完成事业单位公开招聘10人、985专项选聘18人、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人、随军家属安置2人,组织2次编外合同聘用制人员招聘;从教师准入、人才引进、教师培养发展等方面开展制度体系建设,拟定《教师岗位准入管理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修订)》《教师培训工作管理办法(修订)》《教师国(境)内外访学管理办法》《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加快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三)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我校成功获批21个“1+X”证书试点,覆盖9个二级学院37个专业,专业覆盖率达60%;获批18个证书考核站点,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和多轴数控加工被授权为“湖北省考核管理中心”,试点认证报考人数累计3235人次。

(四)深化中俄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国际化水平

新增深度校企合作项目10

完成新增烽火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14个深度校企合作项目,我校荣获“2020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

稳步推进2019-2020年度第二学期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对中俄合作俄方部分课程进行置换,按要求进行网络教学;组织开展中俄合作办学班教学工作推进会,签订教学协议;完成中俄合作办学班2020年招生工作,招生人数共计78人;开展2020级新生见面会及“走进俄罗斯”文化沙龙系列讲座5场,特邀安东石油集团公司哈萨克斯坦分公司市场营销经理雷富强先生担任主讲;组织开展俄语教师招聘、俄语奖学金评选等工作。

落实“职教20条”精神,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等方面形成合力,夯实育人成效

积极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形成学校《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组织总体方案》,组织成立工作专班,在线教学及教学管理创新亮点纷呈,我校学子研发出无接触式测温消毒装置,投入学校迎新、毕业生返校使用,研发的“口罩生产线”远程控制APP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隔离方舱的思政课堂案例获评“2020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成功组建“8+5”两类教育优质课程教学团队,聚力教学;充分总结“战疫思政”网络、实践两大特色课堂,汇编“战疫思政”专项实践教学作品集,被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授予“2020中国互联网教育‘停课不停学’突出贡献院校奖”;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实施五个“一”,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模式;开展“名师工匠进课堂”“我的工匠自画像”“以匠为师”“武汉市劳模进课堂”等活动,组织思政课与专业课合作教学教研活动9次,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

内容二:申报或完成市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3

我校8个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获奖率100%,获奖率与一等奖率均为全省前列;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部级验收;完成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2个特色专业省级验收。


四、学生工作与创业

强化学生社团内涵建设,打造20个校园文化精品

修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社团管理条例》,加强社团指导老师的聘用管理及考核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活动,打造《强国梦,青春颂》《毕业祝福》《我与雷神山的抗疫故事》等25个特色校园文化精品;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视频大赛,学生团队以“青年大学习”形式挖掘推介家乡的红色资源,学习“四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活动深受学生好评。

内容三: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

2020我校招生录取文理科分数线均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第三位;毕业生总数5597人,就业率为92%,留汉就业率达58.92%,专升本人数1493;在第六届“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评选活动中,我校李澳、苏锐伟同学分别入选创新创业类和开拓创新类“长江学子”。

依托省内资源,推动组建湖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联盟,推动专创融合改革试点

发起并组建湖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线上深度交流社群——湖北双创教育工作者联盟社群,共有270名全省双创教育工作者,113所学校创业工作负责人;深度研讨创新创业教育主题100余个,分享大学生创业案例31个,形成了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创新创业联合教研室,打造出“光谷创业论坛”品牌;深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组织专创融合推进会4次,完成20184个立项专业验收工作,完成2020级“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3门课程标准、课程考核改革明细册、课程教学情境设计及7本活页式教材开发。

指标9: 深度打造省级众创空间,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20项以上,培育营收百万以上企业3家以上;为湖北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完成情况:圆满完成

内容一:深度打造省级众创空间,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20项以上,培育营收百万以上企业3家以上

建成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众创空间、湖北省创业学院、湖北省众创空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学院、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学院、斯坦福大学创新课程研发中心;被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授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定点培训机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等称号;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214铜,是全省唯一一所取得全省推荐国赛职教赛道9个名额中2个名额的高校;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赛金奖1项,铜奖3项;湖北省创业扶持项目8个,学校创业扶持项目30个,扶持资金总计49万,其中1个创业项目进入2020年武汉市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资助拟资助项目,在省市大学生创业资助中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完成全年培育营收百万以上企业5家。

为湖北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打造省级军创服务平台,为全省4家退役军人创业团队提供直接的大赛培训和指导,为超过20家创业团队项目提供政策咨询和项目培育;获批“武汉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承办湖北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及国赛项目培训,教师作为参赛者荣获全国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精准扶贫赛道全国总冠军;为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举办3场大型线上公益招聘会,得到省厅的高度赞扬。


五、产学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25篇以上,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立项50项以上,获得著作权及国家级专利20项以上

在核心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22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其中11篇论文获评“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轮优秀论文”,1篇论文获“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市级以上研究课题立项52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其中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全省唯一高职高专入选),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到账经费20万),产学研项目6项;获得著作权及国家级专利41项,其中国家级专利39项,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5%

开展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研究,新增社区教育实验街道13条、实验项目13个、数字化学习社区19

完成情况:圆满完成

发挥市级社区教育学院引领和示范作用,完成新增社区教育实验街道13条、实验项目13个、数字化学习社区19个;为社区居民开展防疫线上课程,传递防疫知识,发文500余篇,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开展“空中课堂”,形成了“武汉地名系列故事”“武汉美食老字号系列故事”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助力各区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开展以“汉绣技能教育促产业、帮扶复工复产增就业”为主题的线上课程,聘请中国非遗文化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老师主讲,课程学习人数达1000余人次,并获武汉市电视台1台专题报道;组织开展武汉市社区工作者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方向),培训400余人次;参与《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并配合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六、和谐校园

(一)不断美化校园环境(后勤)

(二)着力打造智慧校园(实训)

(三)着力创建平安校园(保卫)


上一条:2021年工作要点 下一条:2020年工作要点

关闭